子彈思考整理術: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本文摘要
其實以前就聽過子彈筆記,但一直覺得所有計畫都手寫真的太累人!對他的印象是手帳控才有興趣做的事,就一直沒特別關注。然而,人生每一步總是環環相扣,在你的經歷、見識、年紀、心情…都到了對的時候,再次見面,他又成了對的人(或事)。
幾個月前我剛好看到YouTuber的介紹,影片裡感覺不難,就試著實行了兩個月,發現自己的執行力有變好。
推薦一個YouTuber:Shawna 手写的小日常
排版美觀,手寫字也好看,講解了多種實用的功能頁設計
後來想更深入了解子彈筆記,就看了子彈筆記創始人寫的書。一看深深愛上,一本書會紅、一個方法會廣為流傳果然不是沒道理。也慶幸我有看了這本書,YT影片雖然方便即時、簡單好吸收,但那也是別人消化過的東西,適合拿來入門了解。更何況,網路上許多參考版本,更偏向了美化頁面的手帳設計為主,較少講解子彈筆記的核心精神。(也可能有啦但我沒逛到)
「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的核心精神是什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子彈筆記是一種方便擴充、客製化的手寫筆記方式,是一種手帳的系統。網路上介紹的各種功能頁,會讓人想不停擴充各種有趣的功能、記錄各種能記錄的事。
看完這本書,我認為,子彈筆記最重要的精神在透過「反思」,精簡待辦事項,尋找人生的意義,「有意識地」使用時間。
子彈筆記是一種透過筆記來冥想,藉由手寫沉澱自己,用筆記讓自己從旁觀察自己的生活,然後進行斷捨離。
子彈筆記幫你釐清超載的思緒,保持客觀距離,重新檢視想法。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YouTube會推送子彈筆記影片給我了,因為我之前剛好在執行一日一捨100天的挑戰!而子彈筆記就是極簡生活、斷捨離的一種方法。
我想了解:子彈筆記到底在做什麼?
鄧不利多的儲思盆
如果看過哈利波特,應該知道鄧不利多有一個儲思盆,我對這個道具印象很深刻!對於鄧不利多這樣日理萬機又活超久的人,回憶、待辦事項、咒語、秘密…應該累積超多事在腦海中。儲思盆讓他可以將思緒抽出來另外存放,必要時還分享給哈利看,超方便的!
子彈筆記某部分來說就像是一個儲思盆。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我們都要應付太多瑣碎的訊息,每天打開LINE、EMAIL、行事曆、待辦事項…就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事,平凡人被迫成為鄧不利多,被迫焦慮,就像跑著滾輪的老鼠一樣。
子彈筆記的日誌會要你將今日想到的所有思緒都記錄下來──坐在書桌前、攤開筆記本、手寫,離開你的滾輪,從旁觀察你的儲思盆。而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眾多符號、索引,是作者發想讓我們方便整理眾多思緒與事項的「方法」。
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目標?斷捨離你的待辦事項清單
但如果只是要記錄下所有的事,有許多電子化的APP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多、更方便。子彈筆記的優點不是讓你能記下「更多的事」,而是幫助你慢慢篩選出「重要的事」、「有意義的事」。
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儲思盆的部份只是讓你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了解自己每天將時間與精力花在哪些地方。
很多人「很忙」,背後的真相是生活失控。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我常常覺得自己很忙,做了很多事,但回想不起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總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停留在原地。除了生活瑣事,我們還可能忙著追求「世俗讓我們以為很重要的事」而不是自己真心喜歡、能自我滿足的事。
如果我們不夠謹慎,就會開始以自動駕駛模式過生活,無法真正體驗這個世界。
我們很可能像滾輪上的老鼠一直奔跑,卻一直跑不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子彈筆記需要在每天結束時「反思」。我們的時間有限,排進一件事就要犧牲另一件。反思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是否又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是否又偏離了目標?明天又要如何重新開始?也就是開始「有自我意識」的生活。
作者提到了戴明迴圈(Deming Cycle):
持續改進的四階段架構: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處置(Act)
子彈筆記的「反思」正是運用了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持續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何閱讀這本「子彈思考整理術」?
前半本:筆記設置教學
這本書前半部主要是如何開始寫筆記的教學。作者開發的符號設定、頁碼與索引,能讓你不用擔心筆記本頁數,放心將各種所思所想往筆記本裡塞,並能在需要時找到你想要的資訊。
後半本:各種思考人生哲理的文章與實用技巧
等你已經理解了子彈筆記概略,往後看就是各種幫助你思考人生意義的文章,包含一些作者收集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的說法,以及如何在筆記中用一些表格協助你訂定目標。
什麼人適合閱讀這本書?
每天渾渾噩噩瞎忙的人、想要尋找人生意義的人、想實行極簡生活的人。
子彈筆記只是一個「方法」。事實上看完這本書理解了許多道理後,不喜歡手寫的人也可以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書的精隨並不在寫筆記本身。但我是經歷過手寫學習的世代,對我而言,手寫的確有電腦無法取代的地方:我能對內容更加印象深刻、過程心更靜,也更覺得在與自己慎重地對話。
金句&.重點筆記
- 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你要做的決策越多,就越難做出好決策。
決策疲勞會導致決策趨避(decision avoidance),特別是在面臨重大人生決策時,我們總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決定。
減少決策數量,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 我們的記憶一點也不可靠。
我們記憶中對於某段經驗的感受,與這段經驗帶給我們的真正感受之間,存在有極大的落差。
心理學家Dan Gilbert認為,人們的記憶更像是一幅繪畫,而非一張照片,我們的記憶會因為主觀的詮釋而遭到扭曲。 - 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
正因我們具備快速適應的能力,因此即使是最歡樂的體驗或購買行為,很快就會成為平凡無奇的新常態。於是我們又開始追求另一個可以快速享樂的方法。 - 希臘的幸福論(eudaimonism):「一種道德哲學,要達成個人的『幸福』(well-being),必須採取正確行為。」這派觀點強調的是,心滿意足的幸福感是個人辛勤努力的副產品。換句話說,快樂是我們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採取行動之後所導致的結果。
- 我們不能「創造時間」,只能「利用時間」。我們度過的時間品質如何,取決於我們是否有能力活在當下。
- 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如何應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
- 焦慮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有在想辦法,但其實無法助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達賴喇嘛說:「如果問題可以解決,就不需要擔憂;如果不能解決,擔憂也沒有任何益處。」
- 「如果你知道為何而活,就能承受任何逆境。」──尼采(Friedrich Nietzche)
- 「萬物皆有裂縫,那便是光投射進來之處。」──創作歌手、詩人與小說家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
- 侘寂(wabi-sabi)意指任何事物的美就在於它的不完美。侘寂讚頌事物的短暫無常、獨特性與缺陷。這反映了佛教的哲思,強調智慧就來自於與我們不完美的本性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