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讀懂一本書:3300萬會員、22億次收聽「樊登讀書」創始人知識變能力的祕密完整公開

讀懂一本書:3300萬會員、22億次收聽「樊登讀書」創始人知識變能力的祕密完整公開

讀懂一本書

前往博客來購買
前往momo購買
前往樂天購買

樊登讀書在YouTube也有頻道,有些內容還不錯,可以去看看。

 

《讀懂一本書》這本書在講什麼?

  1. 為什麼要學講書?講書的好處?
  2. 書那麼多,如何選書?
  3. 教你如何講好一本書
  4. 教你如何讀懂一本書

全書大致圍繞這幾點。書不厚,且作者樊登善於分類與說重點,所以很無痛又快速地讀完。

 

這本書適合哪些人閱讀?

  • 想學習看書的技巧,看更多、看更深入
  • 想試著擴增眼界看更多書,卻不知如何選書的人
  • 看很多書,想試著講書給他人聽的人

 

本書重點摘要

閱讀的優點

閱讀是大眾「反脆弱」的武器

塔雷伯在《反脆弱》一書裡強調:讀書是大眾反脆弱的方式。因為閱讀有兩個特點:主動性、針對性

  • 主動性:
    我們很少隨便拿一本書起來讀,通常都是有需要、想解決某個問題才選了那本書。這種主動性的學習會比學校硬塞知識來得更深刻、更有效。
  • 針對性:
    讀書帶來的收穫是個性化的。同一本書,帶給每個人的啟發都不同。

 

閱讀使我們成為「多向度的人」

「多向度的人」思維體系有三大支柱:

  1. 事實
  2. 邏輯
  3. 批判性思維
    對所有事實和結論保持中立的懷疑態度,問清事實和結論的真實性。

 

對讀書的五大誤解

  1. 讀書無用?
    現代社會知識的更迭比過去快很多,不可能學了一樣就能終生夠用。持續學習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2. 讀書只追求有用?
    書只能提供幫助,解決問題的仍是你自己。一些詩詞哲學當下看似沒有幫助,卻會潛移默化我們的思考方式。所以不應以功利化的角度去選書。
    專家推薦的書單非常流行,這現象背後表現的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你經常不知道自己該知道些什麼,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
    有些人只讀自己「搆得著」的書,就容易停留在自己認同的層面。
  3. 有的書我讀不懂?
    「讀不懂」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只是某一刻的狀況,要相信自己慢慢地能讀懂。
    如果一本書寫的內容都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慾望、跪求你的認同,那反而要小心,它不只想賺你的錢,還想讓你變得更傻。
  4. 讀書是一件私事?
    交流才能突破舒適圈
  5. 自己讀的效果最好?
    把書講給別人,以人為鏡。聽一些高手講書,能豁然開朗。

 

講書的優點

講書是高效的沉浸式學習

這道理就像自助旅行會比跟團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學透某科目就在學完後教別人一遍。沉浸式學習會讓你更專注在提取重點,用另一種角度看待學習的內容。

就像以前學校教一年的東西,去上班時被老闆一逼一個月就學會了。被動和主動、有沒有目的性,學習的效率差很多。

 

講書必備的能力

  1. 邏輯思維能力
  2. 大局觀
    知道一本書的大框架,先梳理出全書的架構。
  3. 語言能力
    簡潔、幽默、說服力
  4. 同理心

  5. 懷抱熱情、希望他人受益、不計較得失。

 

選書的標準

時至今日,我仍然信奉「不舒服」的讀書原則,一本書讀得太舒服了,反而容易故步自封。

TIPS原則

  • Tools 工具
    能提煉出工具性的內容,建立在堅實的實踐基礎之上。
  • Ideas 新的理念
    帶來新的理念、新的發現、新的想法
  • Practicability 實用性
    可應用、對生活帶來改變
  • Scientificity 科學性
    非憑空捏造、非簡單歸納,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學性與建設性。

建設性的書可能未必符合科學論證,但是是經驗與智慧的累積:

  •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
  • 使我們產生強烈的動力
  •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樊登買書的秘訣

  1. 看出版機構
    好的出版機構會對自己的品牌負責,出書時會嚴選內容
  2. 看作者背景
    選有學術背景的書,像是大學教授的書,往往一輩子研究的精華就在幾本書裡。
  3. 看推薦人
    例如比爾蓋茲推薦的書幾乎都沒讓作者失望
  4. 看好書中的推薦書單
    一本好書的作者提到別的書,很有可能是好書
  5. 看書後的參考書目
    若發現很多本書都參考了那本書時,那本書一定很有價值
  6. 看內容
    看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7. 看翻譯和圖書印刷品質
    這些都代表出版人對一本書的重視程度,間接決定了這本書的價值。

 

如何讀懂一本書

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讀懂多難的書。

如果每本書的知識不能透過有效的途徑轉變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種沉沒的時間成本。

重要的不是讀書的數量,而是真正把書讀懂、吃透。

 

理解力的池子包含七個部分

  1. 經濟學知識
  2. 心理學知識
  3. 國學知識
  4. 管理學知識
  5. 邏輯學知識
  6. 哲學知識
  7. 人生經驗

 

知識的自我反芻

  • 閱讀時少畫重點
  • 讀完給自己一段時間間隔
  • 挑戰大腦回憶全書、構思心智圖
  • 把自己當傳播者加深理解

 

解構一本書

  • 這本書提出了什麼問題?
  • 寫作背景是什麼?
  • 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 一句話總結昇華

 

哪些是值得畫線的精華?

  1. 當你感覺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時候
  2. 當你感覺問題很嚴重的時候(通常是作者的著力點)
  3. 當你感覺某種解釋令你很意外的時候(能帶給你新的啟發)
  4. 當你看出遞進關係的時候,這部份很重要,值得紀錄
  5. 當你看出轉折關係的時候,留意轉折後的內容
  6. 不同面向彰顯書籍內在價值
  7. 當閱讀的時候感受到心靈衝擊
  8. 書中的奇聞軼事(增添講書的趣味性)

 

總結

作者樊登思路非常清晰有邏輯,書的內容分類明確、條列重點,所以簡單易讀。

讀書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對已經資深的閱讀人來說,也許這本書所分析的重點都是已知又顯而易見。但我想對一般人應該會有所收穫。

分享這本書給我的收穫:

  • 知道了一些書中提到幾次的好書,像是《世界觀》跟《反脆弱》,默默加入購書清單
  • 讓我想要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
  • 「解構一本書」提供給我未來寫閱讀心得文的參考
  • 「不舒服」的讀書原則──這句話讓我獲益非淺,因為我真的經常只讀舒適區的書

 

而關於沉浸式學習,不打算講書的話,目前我寫讀書心得文也有類似的效果。每次寫文章都強迫自己再把書上的重點理清楚、回想自己得到了什麼,感覺對內容的理解比第一次翻完書時更深刻了。

 

 
前往博客來購買
前往momo購買
前往樂天購買
利益揭露

使用Facebook留言: